毒蛇咬傷防治知識
一、概述
全世界共有蛇類2500種,其中毒蛇約650余種。我國兩廣地區蛇害嚴重,每年蛇咬傷的發病率約為萬分之二十五。我國蛇類有160余種,其中毒蛇約有50余種,有劇毒、危害巨大的有10種,如眼鏡蛇、眼鏡王蛇、金環蛇、銀環蛇、五步蛇、蝰蛇、腹蛇、竹葉青、烙鐵頭、海蛇等,咬傷后能致人于死亡。有毒的蛇,頭部多為三角形,有毒腺,能分泌毒液。毒蛇咬人或動物時,毒液從毒牙流出使被咬的人或動物中毒。蝮蛇、白花蛇等就是毒蛇。毒液可供醫藥用。
二、診斷
診斷蛇毒咬傷時要考慮并解決以下問題
(一)是否為蛇咬傷
先必須明確除外蛇咬傷的可能性,其它動物也能使人致傷,如娛蚣咬傷、黃蜂螯傷,但后者致傷的局部均無典型的蛇傷牙痕,且留有各自的特點:如蜈蚣咬傷后局部有橫行排列的兩個點狀牙痕,黃蜂或蝎子螯傷后局部為單個散在的傷痕。一般情況下,蜈蚣等致傷后,傷口較小,且無明顯的全身癥狀。
(二)是否為毒蛇咬傷
主要靠特殊的牙痕、局部傷情及全身表現來區別。被毒蛇咬傷的傷口,局部常見到兩個明顯的毒牙痕,如被連續咬兩口,可見到4個牙痕,有時也可見到1-3個毒牙痕。在毒牙痕的近旁有時可見2個小牙痕,也可能出現1-3個小牙痕。并有局部及全身中毒表現,傷口周圍明顯腫脹及疼痛或麻木感,局部有瘀斑、水泡或血泡,全身癥狀也較明顯。
非毒蛇咬傷,傷口有四行或二行鋸齒狀淺表而細小的牙痕;局部僅出現輕微的疼痛或有少許出血,但很快會自然消失,無全身中毒癥狀。
毒蛇與無毒蛇的鑒別
(三)是哪一種毒蛇咬傷
準確判斷何種毒蛇致傷比較困難,從局部傷口的特點,可初步將神經毒的蛇傷和血液毒的蛇傷區別開來。再根據特有的臨床表現和參考牙距及牙痕形態,可進一步判斷毒蛇的種類。如眼鏡蛇咬傷病人 瞳孔常常縮小,蝰蛇咬傷后半小時內可出現血尿,蝮蛇咬傷后可出現復視。 毒蛇頭部略成三角形,身上有色彩鮮明的花紋,上頜長有成對的毒牙,可與無毒蛇相區別。毒牙呈溝狀或管狀與毒腺相通,當包在腺體外的肌肉收縮時,將蛇毒經導管排于毒牙,注入被咬傷的人和動物體內。
三、治療措施
毒蛇咬傷后現場急救很重要,應采取各種措施,迅速排出毒并防止毒液的吸收與擴散。到達有條件的醫療站后,應繼續采取綜合措施,如徹底清創,內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藥片,抗蛇毒血清的應用及全身的支持療法。
(一)阻止毒液吸收:被咬傷后,立即令患者消除恐懼心理,保持安靜。停止傷肢的活動,將傷肢置于最低位置,及時爭取在 2-3分鐘內(蛇毒在3-5分鐘內就迅速進入體內),采取有效措施,防止毒液的吸收。
1.綁扎法: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,也是現場容易辦到的一種自救和互救的方法。即在被毒蛇咬傷后,立即用橡皮帶或草繩、布條類、手巾、繃帶、藤類等物,在傷肢近側5-10公分處或在傷指(趾)根部予以綁扎,以減少靜脈及淋巴液的回流,從而達到暫時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,結扎的動作要迅速,最好在咬傷后2—5分鐘完成。在后送途中應每隔20分鐘松綁一次,每次1-2分鐘,以免影響血液循環造成組織壞死。待傷口得到徹底清創處理和服用蛇藥片3-4小時或注射結晶胰蛋白酶或抗蛇毒血清后,才能解除綁帶。
2.沖洗傷口:結扎后,可用清水、冷開水、冷開水加食鹽或肥皂水沖洗傷口,將傷口浸于冷鹽水中,從上而下的向傷口擠壓20分鐘左右,使毒液排出。若用雙氧水、1:5000高錳酸鉀液沖洗傷口周圍的皮膚更好。
注意:周圍實在沒有水,可用人尿代替,但不可用酒精或酒沖洗傷口(酒精會加速人體血液循環)。
3.局部冰敷法:用冰塊、冷泉水或井水泡浸傷肢,有條件的話,在綁扎的同時用冰塊敷于傷肢,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縮,減慢蛇毒的吸收。也可將傷肢或傷指浸入4-70C的冷水中,3-4小時后再改用冰袋冷敷,持續24-36小時即可,但局部降溫的同時要注意全身的保暖。
5.傷肢制動:受傷后走動要緩慢,不能奔跑,以減少毒素的吸收,最好是將傷肢臨時制動后放于低位,送往醫療站。必要時可給適量的鎮靜,使病人保持安靜。
如果因蛇傷引起中毒性休克、呼吸衰竭,要采用心肺復蘇術,維持呼吸道通暢,并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。
(二)促進蛇毒的排出及破壞:存留在傷口局部的蛇毒,應采取相應措施,促使其排出或破壞。
? 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嘴吸吮,每吸一次后要作清水漱口,邊吸邊吐,以盡快使蛇毒從局部除去,注意用口吸吮者口腔粘膜應無破損、無齲齒,及其他口腔病癥,禁止用口吸毒,以免間接吸收中毒。也可用吸乳器械拔火罐等方法,吸出傷口內的蛇毒,效果也較滿意。
? 燒灼傷口,破壞蛇毒,切開、沖洗后,每次用火柴6-8枚,放于傷口處,反復燒灼2-3次。當蛇毒遇到高熱,即發生凝固而遭到破壞,使其失去毒性作用。在野外被毒蛇咬傷或急救條件較困難的情況下,也可單獨用火燒傷口進行急救。
? 傷口較深并有污染者,應徹底清創。在經過沖洗處理后,應用干凈的利器挑破傷口,同時在傷口周圍的皮膚上,消毒后應以牙痕為中心,將傷口作“+”或“++”形切開,使殘存的蛇毒便于流出,但切口不宜過深,以免傷及血管。咬傷的倍位在手或足部時,也可用三棱針或刀尖在八邪穴或八風穴,向近側皮下刺入一厘米后,由近向遠輕輕按摩,加速蛇毒的排出。傷口擴大后,還可用各種藥物作局部的濕敷或沖洗,以達到破壞或中和蛇毒的目的。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有一定作用,它能本分解和破壞蛇毒,從而減輕或抑制病人的中毒癥狀,用法是用生理鹽水2-4毫升溶解胰蛋白酶后,在傷口基底層及周圍進行注射,12-24小時后可重復注射。注射速尿、利尿酸鈉或甘露醇等,可加速蛇毒從泌尿系的排出。
注意:但如遇五步蛇、蝰蛇咬傷或咬傷后繼續流血者一般不宜切開傷口,以防止出血不止。
(三) 抑制蛇毒作用:主要是內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藥和蛇藥片,達到解毒、消炎、止血、強心和利尿作用,抗蛇毒血清已廣泛用于臨床,對同種毒蛇咬傷效果較好。
1.各種蛇藥片:臨床上用得最廣的是南通蛇藥片(又稱季德勝蛇藥片),
2.中草藥單方:半邊蓮
3.血清治療:蝮蛇毒血清、抗眼鏡蛇毒血清、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銀環蛇毒血清等
(四)全身支持療法
毒蛇咬傷后的數日內病情較重,中毒癥狀有明顯,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電解質紊亂和休克,嚴重者會出現呼吸衰竭,心力衰竭,急性腎功能衰竭,溶血性貧血。因而積極的全身治療及糾正主要臟器的功能是重要的。血壓低時應及時給輸血和補液,抗休克治療,呼吸微弱時給以呼吸興奮劑和吸氧,必要時進行輔助性呼吸。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組織胺類藥物的應用,對中和毒素和減輕毒性癥狀有一定的作用。全身抗感染藥物,對防治局部組織的壞死是重要的,常規注射TAT以預防破傷風的發生。
四、發病機理
(一)毒蛇的分類
? 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類
? 1.以神經毒為主的毒蛇:有金環蛇,銀環蛇及海蛇等,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,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。
? 2.以血液毒為主的毒蛇:有竹葉青、蝰蛇和龜殼花蛇等,毒液主要影響血液及循環系統,引起溶血、出血、凝血及心臟衰竭。
? 3.兼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毒蛇:有蝮蛇,大眼鏡蛇和眼鏡蛇等,其毒液具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兩種特性。
(二)蛇毒的有效成份
1.神經毒: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。
2.心臟毒:主要作用于心臟引起心衰。
3.溶細胞毒:可使血細胞破壞,血管內皮細胞發生壞死。
4.凝血素:可引起血栓形成。
5.各種酶:可引起溶血和組織破壞。
(三)蛇毒的毒性強度
各種毒蛇毒液的毒性強度是不同的,有的毒蛇傷人后死亡率高;有的僅引起癥狀。
五、臨床表現
被毒蛇咬傷后,病人出現癥狀的快慢及輕重與毒蛇種類、蛇毒的劑量與性質有明顯的關系。當然咬傷的部位、傷口的深淺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響。毒蛇在饑餓狀態下主動傷人時,排毒量大,后果嚴重。
(一)神經毒型中毒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損害癥狀。
由銀環蛇、金環蛇和海蛇咬傷所引起。其臨床特點是蛇毒吸收快,危險性大,又因局部癥狀不明顯,病情發展慢,易被忽視,一旦出現全身中毒癥狀,則病情危重。
①局部僅有麻癢感或麻木感。不紅、不腫、無疼痛。
②在咬傷后1~3小時開始出現全身中毒癥狀,出現視物模糊,眼險下垂,嗜睡,四肢無力、惡心、嘔吐、聲音嘶啞、張口及吞咽困難、共濟失調、牙關緊閉等。嚴重者四肢癱瘓、驚厥,進行性呼吸困難,血壓下降昏迷、休克等。如搶救不及時則最后出現呼吸及循環衰竭,病人可迅速死亡。
③海蛇咬傷者則可引起模紋肌癱瘓和肌紅蛋白尿。其后肌力恢復較慢。
④病程較短,若能度過1~2天的危險期,很快痊愈,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遺癥。
(二)血循毒型主要表現為血液及循環系統的中毒癥狀。
常為蝰蛇、竹葉青、尖吻蝮及烙鐵頭等毒蛇咬傷所致。特點是局部癥狀重,全身中毒癥狀明顯,發病急。
①局部腫脹明顯,傷口劇痛,伴出血、水疤,皮下瘀斑甚至局部組織壞死,并迅速向肢體上端蔓延,附近或區域淋巴結腫痛。
②全身癥狀有胸悶、氣促、心悸、煩躁不安、發熱、譫妄及全身廣泛性出血,如咯血、嘔血、鼻血、便血、血尿等。嚴重者全身廣泛性出血,出現黃疽、少尿或無尿、心律紊亂、血壓下降,甚至循環衰竭和腎功能衰竭。
由于癥狀出現較早,一般救治較為及時,故死亡率可低于神經毒致傷的病人。但由于發病急,病程較持久,所以危險期也較長,治療過晚則后果嚴重。治愈后常留有局部及內臟的后遺癥。
(三)混合毒型主要由眼鏡蛇、眼鏡王蛇、蜂蛇等咬傷引起。
兼有神經毒及血液毒的癥狀。從局部傷口看類似血液毒致傷,如局部紅腫、瘀斑、血泡、組織壞死及淋巴結炎等。從全身來看,又類似神經毒致傷。此類傷員死亡原因仍以神經毒為主。
臨床表現特點為發病急,局部與全身癥狀均明顯。
①局部劇痛。紅腫、水皰、血皰,并迅速向肢體上端蔓延,皮下瘀斑甚至組織壞死。局部淋巴結腫痛。
②頭暈、視物模糊、復視、眼瞼下垂、全身肌肉疼痛、肌肉無力、牙關緊閉、語言障礙、吞咽困難、頸項強直、心動過速、心律紊亂、呼吸困難、血紅蛋白尿、尿少和尿閉,嚴重者有驚厥、昏迷、休克、呼吸麻痹、心跳驟停等。
六、預防
蛇咬傷嚴重的威脅著廣大員工的身體健康,應在危害最大的地區,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,盡量減少蛇咬傷的發病率,降低死亡率。
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蛇傷防治網,從組織上及人力上予以落實,做到任務明確,專人負責。
其次個要搞好生活區以及生產區周圍的環境衛生,徹底產除雜草,清理亂石,堵塞洞穴,消滅毒蛇的隱蔽場所,衛生隊經常開展對蛇患重災區鋪撒雄璜粉防蛇工作。同時要搞好預防蛇傷的基本知識。所謂打草驚蛇,在野外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員,進入草叢前,應先用棍棒驅趕毒蛇,在深山叢林中作業與執勤時,要隨時注意觀察周圍情況,及時排除隱患,應穿好長袖上衣,長褲及鞋襪,必要時戴好草帽。遇到毒蛇時不要驚慌失措,千萬不要沿直線逃跑,可采取“之”字形路線跑開,應采用左、右拐彎的走動來躲避追趕的毒蛇,蛇的肺活量較小,爬行一段路程后,就會覺得力不從心;或是站在原處,面向毒蛇,注意來勢左右避開,尋找機會拾起樹枝自衛。四肢涂擦防蛇藥液及口眼蛇傷解毒片,均能起到預防蛇傷的作用。
如遇到毒蛇見燈(火)光追來,迅速熄滅頭燈、電筒,將火把扔掉。
如果有雄黃水,可以向蛇身噴灑,蛇就發軟乏力,行動緩慢。
注意:五步蛇對紅外線特別敏感;眼鏡王蛇體大兇猛,會主動襲擊人,且咬人時死咬不放,傷后死亡率很高。